來源:太原晚報 2019-04-05 08:09:14
清明時節雨紛紛,緬懷先烈祭故人。一束菊花、一個鞠躬、幾許默哀,良久靜思,過程簡潔卻不簡單,儀式肅穆而不敷衍……歷久彌新的清明節,連接了古今,架起我們與先輩英烈溝通的橋梁,更承載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緬懷承遺志
暮春清明,草木吐綠,黃坡烈士陵園格外莊嚴肅穆。
“我們寧靜幸福的今天,正是你們用生命點亮的明天……”紀念碑前,尖草坪區鎮城小學的孩子們正大聲誦讀。烈士墓前,孩子們依次敬獻親手制作的小白花,浩浩蕩蕩的隊伍,始終保持著整齊的隊形。
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。連日來我市烈士陵園和紀念館迎來了祭掃高峰。人們自發地為英雄先烈們的墓碑輕拭塵土,在革命烈士的紀念碑前深鞠一躬,重溫他們英勇獻身的英雄事跡。這一刻,家和國緊密地連在一起,共同鐫刻在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,家國情懷也因此生生不息地傳承。
國與家共祭,哀與樂并存。悼祭逝者,是為勉勵生者不忘初心,紅色基因的傳承在陽春之日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鮮花寄哀思
龍山陵園,文明祭掃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。入口處“紙燭換鮮花”服務區內,志愿者正為市民發放宣傳單。
“紙燭換鮮花,一方面是宣傳文明祭掃,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來園不要攜帶香蠟紙燭等喪葬用品?!鼻迕髌陂g,我市各陵園都在提倡鮮花寄哀思,植樹緬先人等綠色的祭掃方式。
“以前祭掃用的是香蠟紙燭,現在大家都用鮮花了?!蔽拿骷罀?、綠色祭掃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,清明祭掃的方式在變,不變的是那份情感和寄托的哀思。
網絡思故人
4月3日,柳巷街辦開南社區,36歲的趙女士在社區干部的指導下,在網上建立祭奠空間。
“為逝去的親人獻花、點燭,配上一段小小的文字,也能傳遞思念之情?!壁w女士告訴記者,網絡祭掃很適合像她這樣工作繁忙的年輕人,可以通過網絡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,既能把先人的文字資料及圖像資料永久保存,還能保護環境,節約資源。
現在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接受通過網絡進行祭掃。這種新的祭奠方式不僅綠色環保,也是對逝者生命文化的紀念傳承。
奉獻待“新生”
“女兒雖然離開了,但救了別人,生命便得到了延續?!?月1日,仙居園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,許大娘的眼中噙滿淚水。當日,遺體捐獻者親屬、志愿者、醫學生等300余人聚集于此,追思、緬懷、致敬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登記遺體捐獻志愿者887人,實現遺體(角膜)捐獻172例。2018年,登記遺體捐獻志愿者117人,實現遺體捐獻38人。今年前三個月,已有8位志愿者實現捐獻。遺體捐獻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、認可和參與,生命在奉獻中延續。
作為傳統節日,清明承載著人們對故人的緬懷追思,同樣孕育著未來和希望。
讓清明回歸傳統本意,讓文明祭掃蔚然成風,這是提升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應有之意,也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程耀寶 韓雙喜 牛晨陽 王昕 鄧寅明 攝影報道
責編:俞濤